心得交流

强化计量引领作用,为创新型电子标准院建设添砖加瓦
时间:2018-01-18
来源:计量与检测中心 阚劲松

一、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创新的论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述,创新是十九大报告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按严格分词计算,全文出现57次,提及创新2处及以上章节有7个。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出现6次,主要描述了过去创新性工作的成就,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等,但最后回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强”。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出现较多,共12次,首先指出已经“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在十四条基本方略中,5条提到创新,包括“坚定不移贯彻创新等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军建设中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等,最后一句话连续用了6个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用了2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出现创新一词最多,共17处。首先,在总的要求中提到了“着力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六条举措中,5条提到创新,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新引领、投身创新创业、创新型劳动者”,二是专门论述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共提及8处,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整个报告中关于创新论述最深刻的部分,包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其他还包括“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等。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提到创新6处,包括“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推动文艺创新、创新生产经营机制”等。

“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到创新4处,在“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中,提到“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此外,针对国防科技工业,提出“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

“十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提到创新5处,包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等、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等。

纵观十九大报告,除多处使用了创新一词外,还大量使用了发展、新、改革、深化、推进等体现创新含义的词汇。关于创新的论述中,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核心,这也与创新型电子标准院建设不谋而合。

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关于创新的论述

“马凯同志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时的讲话”提及创新2处,一是在取得的成绩中,指出“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二是在提出希望的具体安排时,要求“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突破”。

在苗圩部长在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大量提及创新,按严格分词,共涉及63处。在第一部分“2017年工作和五年来的成绩”中提及创新14处,主要涉及“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成果”、“创新发展”、“协同创新”、“创新示范”、“创新链”、“产业创新”等关键词。在第二部分“二、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新时代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中共提及49处,其论述创新的集中点有以下两处:

在“(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推进新时代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政治自觉和战略定力”中,提出“强调打造系统创新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在“(三)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把新时代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中,提出“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创新链思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更加注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应用技术研究,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点,聚焦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打造高效立体开放型创新网络体系。加快建立系统化、体系化创新机制,分梯度、分阶段推进国家信息领域机技术和设备跨越式发展。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连续使用了10个创新,在本节的其它部分,还使用了8处创新。由此可见,在两个强国建设中,对创新重要性的强调。

在第三部分“2018年重点工作”中,涉及创新较多的有以下工作:

在“(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共提及5次,涉及创新驱动发展、促创新、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协同创新政策机制等。

在“(三)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中,也提及创新5处,涉及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进大型企业集成创新、启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一期工程、开展集成创新应用、实施“芯火”创新计划等。

在“(六)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提及创新5处,包括健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和信息共享机制、举办第三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进一步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基地向社会开放、高标准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培育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等。

在苗圩部长总结讲话中,主要是提出一些要求,共提及创新6处,涉及“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到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持续强化科研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加快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等。

从以上三个文件中涉及创新的论述,可以看出,在部的工作安排中,一方面贯彻了十九大五大理念之首的创新理念,二是目标上强调了创新体系建设,三是具体实施了若干与创新相关的实践举措,实现了创新从理念到具体行动的贯彻实施。

三、以计量促进电子标准院的创新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部的相关要求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十九大报告、部的相关要求不仅包含了创新等理念的要求,更对目标等进行了具体化,并细化为我部的具体举措。在苗部长讲话2018年重点工作中,涉及到创新最多的,恰好是部的三项重点工作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军民融合。具体到计量工作中,我们也必须学深学透十九大报告和部的各项工作安排,充分理解其创新精神实质,才能自有运用,实现计量工作的创新。

(二)创新计量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引领

计量是工业的眼睛,制造业离不开计量的支持。计量是标准实现的基础,标准是质量预期,计量实现的验证,同时,计量是标准的特殊形式,标准创新离不开计量创新。在发达国家,计量必须超前产业发展,如美国NIST在微电子领域的发展中,其超前的测量技术研究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强的引领作用。

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产业发展从强调速度到强调质量,重视创新,重视技术基础和基础技术,这为充分发挥计量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国家对计量工作高度重视。2013年国务院首次出台“计量发展规划”,计量也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中的重要组成,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都迫切需要计量理论和技术的突破。计量技术自身的发展,如量子基准的出现,“芯片上的计量院”概念的提出,也都为计量发挥作用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目前,计量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部尚未将计量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在上述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资料中,标准一词出现29次,质量出现37词,而计量未出现一次。同时,产业计量的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以微电子计量为例,与美国NIST计量至少领先企业研发2代引领作用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的计量能力落后产业至少2代,根据T+2代出口计算,我们的微电子计量水平与国外先进计量机构的技术落差是6代。在决策支持和服务支撑能力上,也远远不够,苗部长在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中指出,“部属研究机构要进一步聚焦主业、突出特色,围绕部中心工作任务,持续强化科研创新、决策支持和服务支撑能力,加快智库建设”,在计量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产业发展需要计量,但是,我们也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我院的定位和计量中心的发展现状,应发挥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首先聚焦集成电路计量,追赶存在的差距,力争10年将差距缩短到2代,同时,探索信息技术计量,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服务服务能力上,聚焦电子信息产业企业需求和京津冀地区发展需求,力争建立满足客户95%以上的计量校准能力。

(三)主要工作措施

强化原始创新能力的形成。建议以计量中心为试点,组建工业计量创新研究所,强化测量基础科研创新。采用创新产出为主的考核指标,包括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产业高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与院标准化工作密切结合,建立与我院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沟通的技术渠道。积极开拓对部支撑渠道,与两个强国密切结合,加强对部和对外宣传,扩大决策支撑能力。

打造创新型党支部和知识型的党员队伍。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永恒主题,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创新型支部的建设。推进“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密切结合,促进业务发展,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