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德责双擎”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浅析
第二党支部:张士宗 鲍薇
【摘 要】在国际政经博弈加剧导致的外部环境恶化与科技进步引发的新技术新应用广泛融入党群生活的双重作用下,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正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对这些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的角度,对“德”“责”双擎,并行驱动的党员教育管理路径进行了分析,分解出兴趣培养、志向引领、正向激励、竞争机制四个方面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意义。在这一思路下,本文对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建议。
【关键词】党员教育管理;以德驱动;以责驱动
一、概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在新时代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最新论断[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充分研究以及总结吸收党员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性的设计并提出了基本、具体、全面、可操作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原则、基本任务、主要方式、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等给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指导,对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激发党组织生机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
更为与时俱进的是,《条例》特别指出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决策的前瞻性,更与十九大四中全会提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遥相呼应,为《条例》赋予了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同时,伴随互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正在不断与高新科技技术深度耦合,网上党课、视频会议、学习强国APP等已经在各级党组织中获得了多样化的创新应用[3]。然而,信息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提升党员教育管理便利性的同时,也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皮甚至被恶意利用等潜在风险,在科技快速进步、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的新形势下,这些潜在风险极易演变成安全漏洞,影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因此,本文将从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分析着手,就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经验从“以德驱动”、“以责驱动”两个角度防堵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安全漏洞的建议及具体措施,以期能够对《条例》的具体应用给出有用的参考。
二、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国内社会整体呈现凝结一心、集中向上的大环境。以5G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型通信、计算技术进一步融入生产、生活环境,新技术新应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越来越突出。与国内稳定、和谐的大局面相反的是,我们正面临国际经贸规则博弈加剧、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国关系演变、恐怖主义挑战等诸多威胁,国外反动势力不断渗透等等复杂的外部局势。加之党员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党员结构年轻化转化等趋势,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一)党员宣传教育主阵地逐步转移。
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流转途径已经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宣传空间转而进入了无形的网络空间。传统宣传教育方式面对互联网传播速度已经产生严重的时间滞后反应,难以满足人们在获取信息时求新、求快的心理,互联网平台以其便利性可以轻松的掩盖传统宣传教育优势。而未经审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给正常的党员宣教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多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互相博弈,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舆论平台中极易被边缘化,对于习惯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党员来说,极易受到无效甚至有害信息的侵扰,让党员宣传教育工作大打折扣。
(二)信息传递技术手段更具迷惑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视频类应用正广泛普及,视频内容存在良莠不齐甚至假冒伪造的情况,极易蛊惑分辨能力较差、思想意志不坚定的同志。更进一步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换脸、伪造等为特点的应用软件更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引发社会舆论问题,将社会事件引向政治事件,激化社会矛盾,动摇思想信念。
(三)年轻党员价值观更易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共享程度的加深,当今以大学生为主要代表的年轻党员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年轻党员对新技术新应用更为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将新技术新应用得心应手的使用转变成作假偷懒的手段,这一方面是对年轻党员明辨是非、自我判断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也是对年轻党员理想信念坚定程度的考验。
在这些挑战下,当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与信息时效性、真实性作斗争,党员同志需要与似是而非、糖衣炮弹式的网络宣传作斗争,党员团体更需要与意志单薄甚至散漫消极的个体思想做斗争。这导致了党员教育有阻力、党员觉悟不清澈、党员信仰受撼动等隐藏风险。而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的全面覆盖,这些隐藏风险也将会不断扩散,导致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各个阶层的党员、群众都会受到影响,更增加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德责双擎”的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条例》给出了“1+7”个方面的党员教育重点任务以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是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在落实《条例》的过程中,强调要着力教育引导党员树牢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持续提升党性、素质、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4]。在此基础上,如何长效发挥党员教育作用,覆盖不同年龄、职业、阶层党员群体是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的一项主要内容。
因此,本文拟从内因、外因两个角度,提出以“德”驱动和以“责”驱动双引擎的方式,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以“德”驱动,兴趣为源、志向为引,不断激发党员正能量。
“德”主要指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理想信念以及内心对党组织的兴趣向往。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德”更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志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原始基础和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的作用将是长期且高效的。党员同志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操守、拥有扎根思想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履好职尽好责,才能风行草偃,树立道德标杆,引领社会风尚,凝聚起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兴趣督促党员学习进步。在工作生活中,部分同志存在对“为什么入党”“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党的理论”有疑惑的问题,这类问题让觉悟高、站位准的老党员啼笑皆非,同时对其他同志产生的影响较为恶劣。究其根源,是这些同志对入党的意愿不明确,对党的知识不感兴趣,还没有真正将成为共产党员作为自身一项光荣的需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党员学习教育也不例外。不断地激发学习兴趣,党员干部才能愉悦地、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机会学习或自主地探求知识,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志向引领党员自我提升。在工作生活中,可见到部分同志在落实“一岗双责”过程中对工作任务、时间安排的“哀怨”。但需知,这样的“哀怨”来自客观压力,也来自主观感受。“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远大的抱负是支撑、指引党员干部一路前行的明灯,在志向的驱动下,能够更好地设定目标、掌握知识,也能激发自身能力。能力上来了,对党的理论知识掌握深了、透了,才能干的巧、做的实,也就不会害怕艰难困苦,对党建、工作的处理也就更能得心应手。
(二)以“责”驱动,正向激励、促进竞争,积极释放党员创造力。
“责”主要指外部施加的责任、压力,其内容是宽泛的、丰富的。一方面,从党和人民事业的角度,党员“敬畏”责任、重视责任,积极实践责任,严格履职行责是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适当的为党员“增负”,创造良好的责任驱动环境,运用好正向反馈、竞争机制,可以长期促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正向激励赋能党员进步。正向激励即以满足党员干部精神、物质等方面的需求,或给予其实现愿望期许的方式,调动管理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当前党员干部中,非领导成员占据绝大多数,并努力奋战在工作、党建前线,以奉献精神为主的工作方式较少能够获得相应匹配的正向反馈。因此,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可以持续激发管理对象内在的激情,让广大党员干部获得更高的归属管、获得感、成就感,激励党员不断进步。
竞争机制激发党群活力。竞争可以激发党员群体团队的创造力。以积极分子选拔为例,通过竞争性选拔入党积极分子,可有效促使入党申请人端正入党动机。而在党员全生命周期的教育中,更应该在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场合下引入有利的竞争机制,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引导党员争做典型、勇当先进。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也可以倒逼党员遵守党纪党规、熟悉党的理论知识,发挥“鲇鱼效应”,更加保障党的生机与活力。
四、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措施探究
新形势下,以“德责双擎”思路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应该面对具体的挑战,从兴趣驱动、志向引领、正向激励、竞争机制等方面综合考虑,多措并举,重点解决党员教育有阻力、党员觉悟不清澈、党员信仰受撼动等隐藏风险。
(一)立足网络空间,坚持正面引导,筑基新形势党员教育管理。
针对目前党员教育学习转向网络阵地的问题,应面向网络时代,以“德”为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需要更新党员学习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学习教育内容。相比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方式,互联网平台中提供的学习资料更加吸引年轻党员。应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教育培训优势,如慕课、微课、学习强国APP作为传统学习教育方式的补充,更新学习教育理念,拓宽教育工作范围,丰富教育内容,提升受众参与兴趣;二是需要继续坚持正面引导,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发挥高尚志向的吸引作用。针对当前社会中信息化程度越来越开放,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党员教育管理更应该起到正面引导作用,通过组织党员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参观名人事迹展览等,规范党员的言行举止、提升党员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二)坚持理论教育,发挥榜样力量,推动整体化党员教育管理。
针对年轻党员群体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各种思潮的影响,进而产生思想波动的问题,应以“责”为擎,坚持教育为主、正向激励为主的管理措施。
具体来说,一是对年轻党员要把牢政治方向,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应用现代激励理论来研究和解决好促进年轻党员进步的问题。同时,年轻党员也要在思想认识上紧跟形势,用先进的理论和创新的意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勇于在实践中创新,追求进步。
二是在年轻党员身边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引领力,让身边的党员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通过“优秀党员宣讲团”“优秀党员面对面”等形式,为年轻党员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整体化党员教育管理。
(三)借助技术优势,融合多种媒体,助力全方位党员教育管理。
针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新方式,助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形成教育管理新格局,形成覆盖全方位、立体化的党员教育管理能力。
具体来说,一是利用丰富的教育载体改变传统的机械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学习教育的趣味性。线上教育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学习平台、网站等途径提供实时的学习资料;线下教育可以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组织主题讨论、小组活动等,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实现线上线下的衔接,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利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AR、VR等多模态手段进行党员教育和学习工作的宣传,建立基于多模态融合的新型媒体,全方位调动党员同志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构建更加智能化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平台,力争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取得更好效果。
五、总结
本文首先梳理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性导致党员宣传教育主阵地逐步转移,各类网络应用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技术手段更具迷惑性,信息共享程度的加深更是不断影响年轻党员的价值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德”驱动和以“责”驱动双引擎的方式,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本文有针对地提出三条举措:要在筑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同时,继续坚持党员教育的正面引导;对年轻党员要始终坚持理论教育,发挥榜样力量;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式,助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评论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人民网,2018.09.13
[2]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共产党员网,2019.05.21
[3] 赵晋梅.浅谈“学习强国”对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J].支部建设,2019(11):51-52.
[4]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应从三方面下功夫,湖北日报,201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