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检索
 

弘扬中华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上)——漫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时间:2012-02-23
来源:未知

弘扬中华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上)
——漫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李青波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孔子反复研读《易经》,“韦编三绝”(当时的书,用漆写石竹简上,以皮带串订,称作“韦编”。孔子熟读《易经》,串订的皮带断了三次),深得其妙,并写了注释。“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唐太宗时宰相虞世南)。“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不知易,不得入阁”(日本明治维新时的规定)。世界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自传中说,他提出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得自《易经》启发。著名信息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高度评价《易经》。他说:“知识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益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东方《易经》与西方《圣经》并驾齐驱为世界著名经典。
《易经》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之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美德。
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不断宣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诸多名家注释,其内容包括爱国、明志、敬业、仁义、忠孝、诚信、廉洁、求新等等。并且通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格言、成语、诗词、俗语等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心里。例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尽忠报国”;“为国损躯,视死如归”。“有志者事竟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胜不骄,败不馁”;“发愤图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知耻近乎勇”;“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多行不义必自毙”。“仁者无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上善若水”;“百善孝为先”。“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日新之谓德”;“德贵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德修身”;“先立德,后立功,再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人人为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要有良心”;“人要有志气”;“忠厚老实好人缘”;“偷懒耍滑没出息”;“人要脸,树要皮”。“要做英雄汉,不做怕死鬼”;“不忠不孝,狼心狗肺”;“倒行逆施,不得好死”;“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
司马迁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名垂千古者,有一段精彩描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师生中倡导自律,组织了“进德社”。“进德社”的名称来自《易·乾》“进德修业”和陆游的诗句:“世间万事俱茫茫,惟有进德当自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子都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因。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学习时,熟知国学,读过《易经》。他们从《易经》阴阳消长的原理得到启发,打破了宇称守恒定律,而发明了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李政道说:“近代物理学与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学说,有相似的地方。”充分证明中华文化之凝聚力、生命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决定》)。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都充分发扬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并注入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公布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榜样。例如: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美国虽授予他上校军衔。他36岁便成为麻省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一心回国。曾受到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被滞留达5年之久。他是我国科技事业的光驱和杰出代表。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2001年,钱学森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奖金100万港币。钱学森将这笔钱捐给中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并说了一句诙谐而意味深长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钱学森一生,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鉴定会,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有人在钱学森告别仪式上,郑重地写下四个字:“高功盛德”。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邓稼先留学美国,曾是最年轻的博士。1950年回国,1958年调入二机部九院,担任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当时,国内对于制造原子弹是一片空白。科研设备十分落伍。邓稼先组织科研人员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用纸笔来计算人们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一扎一扎一捆一捆地装在麻袋里,堆满了屋子。每个数字都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为了解决一个重要问题,邓稼先带领大家演算了九遍。演算纸都从地面堆到了房顶。最后找出了正确的答案。后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这次计算是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一次计算。”
邓稼先姓埋名,在西北大漠艰苦奋斗了28年,在那物资匮乏的艰苦岁月,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置些食品补助同事。
1979年一次核弹直接从高空摔在地上,并没有发现蘑菇云。邓稼先冒着生命危险,推开身边所有人,驾驶吉普车亲自去找碎片,查明原因。从而受到严重的辐射,受到致命的伤害。他带病坚持工作。1985年因癌症住进医院后,他仍念念不忘核武器的发展事业。他和老搭档于敏等同志共同起草了“建议书”。这个“建议书”使我国的核武器发展得以继续辉煌了十年,使我国终于赶在全世界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临终最后一句话:“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太远……”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引进了袁隆平的超级水稻技术。解决了数以亿计人口的口粮问题。2011年9月的试验田平均亩产926公斤。袁隆平说:“也许十年左右时间,等我变成‘90后’,中国超级稻就可以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了。”
袁隆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安江农校做一名中专教师。他只对实验田里的杂交水稻感兴趣,并被划为“中右”。他的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任职,他被打成“黑五类”,他对此不屑一顾。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

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人民政府曾三次推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院部委员(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都三次落选。当时,全国引起轰动,为他鸣不平。而他豪无怨言。他认为没有什么委屈的。他说:“我只管自己搞研究。我能够出成果,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对我是最大的肯定,最大的安慰。” (未完待续)

(作者为离休干部、原党委书记)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版权所有 ©2009-2023 京ICP备05013730号-1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