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GB/T 17554.1-2025《卡及身份识别安全设备 测试方法 第1部分:一般特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标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该标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卡及身份识别安全设备分委会归口,共有16家单位参与。
一、标准立项的背景和必要性
随着卡及身份识别安全设备的广泛应用,其物理形态(如尺寸、材料、结构)和耐用性要求日益多样化,需统一测试方法以确保兼容性和可靠性。新兴应用场景(如移动支付、物联网)对卡的物理特性(如柔性、抗环境应力)提出更高要求,原有标准需更新以适应技术演进。国际标准(如ISO/IEC 10373系列)持续更新,需同步修订国家标准以保持与国际接轨。针对以上问题亟需对现有标准进行更新,从物理特性方向完善卡及身份识别安全设备的测试体系。
二、标准内容解读
(一) 章节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缩略语
4 测试方法的默认项
5 测试方法
5.1 卡翘曲
5.2 卡尺寸
5.3 剥离强度
5.4 包括卡边缘的剥离强度
5.5 耐化学性
5.6 在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卡尺寸的稳定性和翘曲
5.7 粘连或并块
5.8 弯曲韧性
5.9 动态弯曲应力
5.10 动态扭曲应力
5.11 阻光度
5.12 紫外线
5.13 X-射线
5.14 字符凸印的凸起高度
5.15 抗热度
5.16 表面畸变、凸起区域和凹陷区域
5.17 有毒有害物质含量
6 用于IC卡的测试方法
6.1 带触点的IC卡电气测量约定
6.2 带触点的IC卡测量装置
6.3 带触点的IC卡触点尺寸和位置
6.4 触点机械强度
6.5 ESD-对带触点的IC卡的静电放电
6.6 ESS-对PICC和VICC的静电应力
6.7 带触点的IC卡触点表面电阻
6.8 带触点的IC卡触点表面轮廓
6.9 IC卡-机械强度:用于带触点的IC卡的三轮测试
参考文献
(二) 主要内容
本文件规定了符合GB/T 14916和其他标准(如GB/T 15120、GB/T 16649、GB/T 42756、GB/T 22351等)的卡及身份识别安全设备一般特性的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卡及身份识别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应用和测试。
本文件代替GB/T 17554.1-2006《识别卡 测试方法 第1部分:一般特性测试》。与GB/T 17554.1-200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基础标准”“静电放电”“静电应力”等3个术语和定义(见3.1.12、3.1.13、3.1.14);
——删除了“可燃性”“<光>透射比”“透射密度”“正常使用”等4个术语和定义(见2006年版的3.12、3.13、3.14、3.15;
——删除了“按照卡所呈现的特征选择测试”(见2006年版的表1);
——更改了“总度量的不确定”描述为“总测量不确定度”(见4.5,2006年版的4.5);
——删除了“可燃性”“静磁场”等2个测试方法(见2006年版的5.10、5.14);
——增加了“包括卡边缘的剥离强度”“表面畸变、凸起区域和凹陷区域”“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3个测试方法(见5.4、5.16、5.17);
——对动态弯曲应力标定方法进行了技术改进,增加了“校准方法”(见5.9.3,2006年版的5.8);
—— 更改了“阻光度”光谱测量范围,以满足基础标准GB/T 14916-2022的要求(见5.11,2006年版的5.11);
——增加了“用于IC卡的测试方法”(见第6章)。
三、标准发布实施的意义
(一)统一物理特性规范测试
明确了识别卡的尺寸、翘曲、剥离强度度等关键物理参数的测试方法,确保与读卡终端的机械兼容性。规范材料耐久性测试(如动态弯扭曲应力、耐化学、弯曲韧性),减少因物理损坏导致的数据失效或功能异常,提高寿命和可靠性。
(二)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明确了对高温、低温、湿度等不同环境的测试要求,确保卡片在各类环境中仍能稳定工作。针对紫外线辐射,有毒有害物质等环境,新增和完善了相应的测试标准和方法。
标准编制联系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 金倩 联系方式:jinqian@cesi.cn
标准符合性测试联系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 王丹 联系方式:15311983856,wangdan@ces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