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GB/T 45284《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的七个部分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
该多部分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39794《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包括7个部分,分别是:
—— 第1部分:框架;
—— 第4部分:指纹图像数据;
——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
—— 第6部分:虹膜图像数据;
—— 第9部分:血管图像数据;
—— 第16部分:全身图像数据;
—— 第17部分:步态图像序列数据。
一、标准立项背景和必要性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客观、准确、高效的身份识别/验证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公共安全、金融、移动终端等众多领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过程中,数据交换格式是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重要基石,解决了不同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
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国际标准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2005年至2007年发布的ISO/IEC 19794《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初步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数据交换框架,使得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能够实现基本的互操作性。从2011年开始,结合ISO/IEC 19794的第二版以及第一版的补篇发布了第二代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在第一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扩展,添加了新的数据元素,同时在 ISO/IEC 19794 所有部分中统一了数据头结构,并添加了 XML 编码二进制编码,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应用创造了条件。我国修改采用了第二代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国际标准,转化为GB/T 26237《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多部分国家标准。
第一代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例如,ICAO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在电子护照等应用中,对于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参考和引用了ISO/IEC 19794 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护照系统能够准确、安全地处理和交换这些生物特征信息。第二代数据交换格式在语法上与第一代并不兼容,不能取代第一代,因此,目前ISO/IEC 19794 的第一代与第二代同时保持有效。
由于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将来可能会增加其他数据元素,国际上制定了第三代可扩展的数据交换格式ISO/IEC 39794《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为了避免未来的兼容性问题,ISO/IEC 39794在ISO/IEC 19794基础上规定了生物特征数据交换格式以及能够对已定义的数据格式进行扩展。通过ASN.1的开放式语法规范,允许厂商自定义数据字段,并构成了以 XML(可扩展置标语言)格式编码生物特征识别数据的基础,实现了新旧XML标签映射,避免了因格式限制而导致的兼容性问题。为确保不同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之间能够高效、准确地进行数据交换,保障生物特征识别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将ISO/IEC 39794转化为国家标准。
二、标准主要内容
GB/T45284《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多部分标准定义了生物特征识别数据格式的基本规则、通用数据元素和数据结构、基本的测试方法,针对指纹、人脸、虹膜、血管、全身、步态等不同生物特征识别模态,定义了相应模态的可扩展数据元素定义、数据格式、测试方法,以及典型应用场景下的应用指南。
三、标准发布实施的意义
该多部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促进各类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和产品的研发,符合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对相关企业的制造生产活动提供指导依据,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规模效益。同时,为科研机构优化产品性能提供标准依据,促进关键技术的迭代更新,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对提高不同设备、系统和服务间的互联互通性,支持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交换,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打破不同企业间相互孤立的局面,引导并促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编制和标准符合性测试联系人: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 李伟 博士 联系方式:17316043622 liwei1@cesi.cn